一建考場現“空巢”現象,高缺考率下證書是衰退還是價值回歸?
考場里的空座位比往年更多了,這背后隱藏著行業怎樣的變局?
今年的一級建造師考試結束后,各大論壇和考友群都在討論一個奇特現象——考場缺考率驚人地高。有考生調侃道:“我們考場30個座位,下午就剩一半人來考了,監考老師比考生還閑。”
這一現象并非個例。從各地反饋來看,《建設工程經濟》、《建設工程項目管理》等科目的缺考率普遍居高,有的地區甚至達到40%以上。
現象觀察,一建考場遭遇大規模缺考潮。建筑行業曾經流傳這樣一句話:“一建證書是工程人的金字招牌”。如今,這塊招牌似乎正在褪色。2023年的一級建造師考試中,多個省市出現大規模缺考現象。
實際情況可能比看到的更加嚴峻。一位地方考試中心工作人員透露:“幾乎每個科目都有約三分之一的座位是空的,這在往年是不可想象的。”
缺考情況在最后一科《專業工程管理與實務》中尤為明顯。經歷了前幾天的考試,已經疲憊不堪且自覺無望的考生,選擇了放棄最后一場較量。
追根溯源,五大因素共釀缺考現狀
備考不足,應試準備不充分。一建考試涵蓋內容廣泛,包括建設工程經濟、項目管理、法規及相關知識等多個領域,需要投入大量時間復習。許多報名者初期充滿熱情,但被冗長的備考周期消磨了斗志。
“工作已經忙得焦頭爛額,根本抽不出時間系統復習,”一位來自中建的工程師坦言,“明知去考也是當陪襯,不如干脆放棄。”
行業波動,建筑市場面臨調整。近年來房地產市場持續低迷,波及整個建筑行業。項目減少、企業裁員降薪等現象頻發,使得部分從業人員對未來職業規劃產生動搖。
有考生算了一筆賬:“報名費+教材+輔導班,投入好幾千元,加上數百小時的時間成本,而證書帶來的收益增長卻不確定,投入產出比不高。”
政策變化,認證價值被重新評估。隨著國家資質改革深入推進,一建證書在市場中的實際價值正在被重新評估。雖然仍然是項目經理等關鍵崗位的必備證書,但其帶來的溢價空間已不如從前。
參考成本高,異地考生艱難赴考。一建考試通常要求在報名地參考,對于異地工作的考生來說,往返交通、住宿費用和時間成本都是一筆不小的開支。當備考不充分時,很多人選擇放棄。
考場紀律嚴格,僥幸心理無處藏身。隨著考試監管技術提升,違紀作弊成本大幅提高,想靠投機取巧通過考試的路徑已被堵死。這使那些準備不充分的考生失去了最后一點動力。
價值重估,一建證書真的在衰退嗎?
面對高缺考率,很多人驚呼:一建證書已經衰退!但事實果真如此嗎?
證書價值從未動搖,市場正在擠出泡沫。一建證書作為國家認可的專業資格認證,其法律地位和行業權威性并未改變。變化的是市場環境,正在擠出那些盲目報考、單純掛靠的泡沫參考者。
真正需要證書執業的人依然在認真備考、參加考試。某建筑公司人力資源總監表示:“我們招聘項目經理,一建證書仍然是硬性要求,持證者的薪資也比無證者高出20%左右。”
從“掛靠”到實用,證書回歸本質。過去一證難求時,一建證書每年掛靠費可達數萬元,催生了大量不為執業只為掛靠的參考者。隨著監管加強和人證合一要求落實,證書正在從“創收工具”回歸其“執業資格”的本質。
未來展望,工程人該如何應對?
面對新形勢,工程從業人員應當如何規劃自己的職業發展?
理性報考,避免盲目跟風。在報名前評估自身職業規劃、時間精力和實際需求,避免浪費資源。
注重實操,證書能力并重。一紙證書固然重要,但實際項目管理能力、解決問題的技能同樣關鍵。企業越來越看重持證者的實戰能力。
拓展視野,多元化發展。除了建筑工程專業,可適當關注市政、機電、水利等相對稀缺專業方向,拓寬職業道路。
持續學習,適應行業變革。建筑行業正在向數字化、綠色化轉型,BIM技術、裝配式建筑、節能環保等新知識、新技能需要不斷學習更新。
真正的含金量從不體現在紙面上,而是體現在能力與資質的完美結合中。當投機者離場,當考場回歸寧靜,那些空置的座位恰恰證明:一建證書正在經歷一場價值回歸,而不是衰退。
對于真正致力于在建筑行業深造的專業人士來說,一建證書依然是那個值得投入時間和精力去爭取的“金字招牌”,只是如今,它更加名副其實。